新书速递|国内首部红旗渠精神抢救性口述史面世
发布日期:2024-2-6 点击次数:415
20世纪60年代,10万林县英雄儿女在党的坚强领导下,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立下愚公志、奋战近十载,凭借 “一钎、一锤、一双手”,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是党中央批准的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红旗渠精神已经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路标、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案例,已成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思想资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宝藏。今天,为你推荐湖南人民出版社与岳麓书社联合出版,入选2023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的新书《太行记忆:红旗渠精神口述史》,感受“永远震撼人心”的红旗渠精神。
一、珍贵的抢救性口述史 红旗渠的建设者用汗水、泪水,书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平凡而伟大的故事。1960年红旗渠工程动工,至今过去60多个春秋。根据2016年掌握的情况,当年“战太行”的十万大军在世已经不足3万人,其中各级各类修渠劳模只有100位左右,而且大多都在80岁以上。抢救这段珍贵的“太行记忆 ”迫在眉睫。于是,《太行记忆:红旗渠精神口述史》编写调研组克服部分劳模信息不详、林州方言生涩难懂、道路不通或路线不熟等各种困难,先后访谈126位修渠劳模、普通工人、红旗渠精神的报道者、红旗渠精神传承者,共获得11300多分钟的视频、音频材料,整理出近120万字的访谈内容,最终成文117篇,入书72篇。为了让读者能够更直观感受那段历史,书中还加入了150张照片,用文字与影像立体还原那段记忆。而且,每一篇人物口述故事都配有见证者的肖像照,还有近80张历史老照片,让你穿越时间与空间,与他们隔空对话。 二、厚重鲜活的奋斗群像志 《太行记忆:红旗渠精神口述史》是国内首部关于红旗渠精神的口述史。它既是一本厚重的史书,也是一本鲜活的奋斗群像志。十年修渠期间,林县前后有30万人参加,父子、母女、兄弟、姐妹齐上阵,人民斗志昂扬、劈山造渠,没有工具自做,口粮自带,石灰自烧,水泥自制,炸药自造。这本书还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美好家园的奋斗场景,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展现新中国成立初期战天斗地的劳模风采。 书中的每一篇访谈都记录了采访时间、地点以及采访对象的简介。内容采用第一人称讲述,相比文献史料,读起来更生动,更有临场感:听时任县委书记杨贵回顾红旗渠的整个建设过程。 听摄影记者魏得忠讲述镜头里的红旗渠故事。 听“除险队长”任羊成讲述惊险的修渠细节。 ······他们的讲述不仅有自己的故事,也有关于其他奋斗者的珍贵回忆:技术员吴祖太、神炮手常根虎、凿洞能手王师存······ 红旗渠是当代中国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一个缩影,也是“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生动而具体的诠释。读者可以从中领略到奋斗者群像的震撼力,读懂那一辈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是如何干事创业,而我们在新时代又应该如何奋斗。 三、倾注心血 历时七载春秋 该书从编写到出版,共历时7年之久,其中,采访编写历时5年。2016年以来,创作团队依托河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中原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开展了5期“红旗渠精神口述史”实践调研活动,先后有37位教师和近200名研究生参与其中。成稿之后,湖南人民出版社编审周熠和本书编辑团队又倾注大量心血编辑校对,历时2年,终于今年1月付梓出版。这不仅仅是一本书的诞生,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红旗渠的奋斗者们用青春和热血创造人间奇迹,用担当和奉献书写壮丽史诗。他们的精神将在新时代,激励我们建功立业、奋发有为,筑就一条属于自己的“红旗渠”。 内容简介: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典型代表。本书作者团队历时5年多,采访了120多位红旗渠修渠劳模、普通民工及红旗渠精神传承人,整理出近120万字的访谈内容,形成117篇人物口述录,入书72篇。本书以抢救性的口述史,还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美好家园的奋斗场景,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展现新中国成立初期战天斗地的劳模风采。书中的人物故事展现的伟大精神,将激励新时代儿女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